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。1978年12月,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、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,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新的長征。四十年,從科技到農業,從產業到文化,從經濟到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人們的采暖方式也隨之不斷升級變遷。
炭火采暖時期
改革開放以前以及改革開放初期,我國老百姓冬天取暖的方式比較單一,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,都是采用燒炭火的方式取暖。當時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,由于經濟欠發達,農民收入較低,主要是燃燒農作物秸稈來取暖,尤以我國東北及陜北居民的火炕最為出名。即使在城區,居民也主要是燒柴火或煤炭。燒炭火不僅采暖效果差,還產生出大量氮化物、硫化物、顆粒物(PM2.5)等有害氣體,既污染環境,又不安全。
集中供熱的發展
改革開放中期,中國的經濟步入了一個新階段,集中供熱開始逐步發展,在北方各大城區推廣實行,城區居民的冬季采暖得到較大的改善。 但是由于供熱廠建設、管網鋪設成本大等因素制約,北方廣大農村地區以及以秦嶺、淮河為界以南的南方地區至今仍難以實現集中供暖覆蓋。此外,集中供暖一般由供熱公司統一供暖,供暖時間和供暖溫度都由供暖公司統一安排,用戶無法自主控制供暖時間,熱了不能降低溫度,冷了又無法升溫;即使用戶出差外出不用暖氣也要交費,如果遇到冷空氣提前或延后,而暖氣又沒有供應,這段尷尬時間甚至會挨凍。隨著社會的發展,單一的集中供暖已然無法滿足人們多元化采暖需求。
壁掛爐分戶漸風靡